论文作者屡陷学术丑闻
克雷西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引发全球热议的LK-99风波告一段落后,Nature的一篇资讯头条再次提及了“室温超导”。
尽管对超导的热情一直不减,但随着一次又一次被证伪,人们很难不对“室温超导”慎之又慎。
Nature的这篇文章,用一名研究者的真实经历,剖析了背后的原因。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为什么室温超导总被质疑”,看上去好像是一则评论。
但实际上文章却在“讲故事”,主人公是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Ranga Dias。
就是三月份引发美国物理学会会议现场爆满的那位宣布发现新“室温超导材料”的学者。
Dias团队声称研发出的材料是一种名为亚氨基镥(LuNH)的氢化物,据称在1GPa、21摄氏度下“有超导特性”。
与LK99不同,Dias有关LuNH的论文发布后引发了大规模的质疑。
实验复现失败、作者不肯透露产物制备细节,Nature也向其中添加了“数据存疑”的注释。
这已经不是Dias的论文第一次被质疑,该团队此前就发布过一种氢化物“室温超导”材料,最终以被撤稿结局。
仅一团队复现“部分成功”
此前的撤稿经历也许加深了人们的怀疑,但还是有不少团队尝试对Dias的实验进行了复现。
不过结果并非如Dias所愿——这些复现实验,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论文发布后两个月,南京大学闻海虎教授的课题组就发布论文称LuNH没有显示出超导特性。
与此同时,来自国内外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也纷纷对LuNH的“超导性能”进行了“打假”。
不过倒是有一个团队声称成功复现了Dias的成果,但证据似乎并不充分。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Hemley团队发布的一则论文显示,在3℃左右观察到了LuNH的电阻变化。
不过,专业人士表示,仅仅是电阻变化并不足以说明LuNH具有超导特性,何况论文中只有四个数据点。
德国马普所的研究人员Alexander Drozdov更是说,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接触不良导致的。
对于实验复现的失败,Dias的解释是这些团队“没有足够样本、未进行足够的测试”,但Dias却没有详细公开试验方案和样品制备细节。
不仅是实验没能成功,LuNH在理论层面也饱受质疑。
罗马第一大学的理论凝聚态物理学家Lilia Boeri告诉Nature,一些研究人员用计算机模拟了多种Lu、N和H原子的排列,但都未能从中观察出室温超导迹象。
作者屡陷学术丑闻
除了论文内容本身,Dias“学术不端”的“前科”或许也是他遭到怀疑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Science杂志网站消息,今年有人指控Dias的博士论文抄袭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James Hamlin。
据悉,Dias的论文至少有6300个单词(约占21%)与Hamlin的论文相同。
对此,Dias表示的确有部分内容“未明确标注来源”,但拒绝发表更多评论。
Dias被指控的学术不端行为,除了抄袭还有数据造假。
其中就包括Dias在2020年第一次发表的“室温超导”论文(已被撤回)。
但撤稿之后,Dias所在的罗切斯特大学对此事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没有证据支持这些担忧”。
无独有偶,Dias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也被质疑造假。
PRL委托四名独立审稿人对此事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令人信服地支持了数据捏造/伪造的指控”。
除了Dias自己,这篇论文的其他所有作者都签字同意撤稿,但Dias依旧坚持称结果没有问题。
这些学术丑闻是真实存在还是另有隐情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科学家们对于Dias研究的态度是越来越小心了。
参考链接: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2733-z
[2]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plagiarism-allegations-pursue-physicist-behind-stunning-superconductivity-claims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