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发展,给全球各国各领域带来冲击,为教育领域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这一热点话题提出了提案建议,一起来看——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 刘希娅:加强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专项培训,科学运用人工智能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表示,全新的智能时代影响和挑战着传统教育模式,提升科学运用AI的意识和能力,改良学生学习方式,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
刘希娅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面临几个问题:学校和教师对AI带给教育的巨大挑战认识不足;教师科学利用AI技术改良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不足;利用数字化尤其是AI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践不足。
她注意到,当前我国教师数字化素养还有待提升。一方面对AI技术使用少。另一方面,对AI技术的使用局限于传统教学场景,缺乏科学运用AI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虚拟现实交互学习等能力。也缺乏落实新课程改革中跨学科学习、大单元学习、学科实践等学习模式的具体策略,未能加快改变听练背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主动探究、合作讨论、实践创作的学习方式,难以培养学生创造与掌握AI的能力。
为此,刘希娅建议加强教师AI使用意识和能力的专业培训,以评价牵引学习方式变革,科学运用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刘希娅表示,未来,能够基于学生需求灵活运用AI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教师。她建议加强对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的专项培训。一方面增加培训机会和平台。通过各类国培省培项目,打破原有信息技术教师参与此类培训的定势,不限学科让更多教师参加数字化素养提升培训。另一方面优化培训形式和策略。尤其是在AI发展的认识和使用方面,减少理论培训增加实操培训,让教师利用AI技术进行实验场景模拟、互动教学、生成性学习资源供给等操作,提升教师利用AI转变学习方式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她建议加快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一是优化中考、高考等高利害性考试的命题导向。从知识记忆到利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脱离学生经验到回归现实情境,从考察单一学科知识到跨学科整合能力等。以科学的评价导向,促进教师减少灌输、刷题的教学方式,增加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判断力、表达力等核心素养。二是强化对教师、学生数字化素养的专项评价。成立专项督导组,对学校教育数字化建设和AI使用意识、使用能力进行评价督导。督导过程中要注重从看硬件配备到深入课堂、深入日常看硬件使用的内涵转变,并将评价督导结果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挂钩。
针对利用数字化尤其是AI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践不足的情况,刘希娅建议加大对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AI设备的配置,并对软件开发和运用加大投入和研究,增强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特别是课堂生成的互动性,增强远程教育的情境感、体验感。此外,她还建议通过在全国建立试点区、试点校等方式,鼓励一部分区域、学校通过数字化应用,尤其是AI技术,针对干部、教师的远程培训探索更加多元、有效的方法路径,让教育数字化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和教育治理深度变革。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刘晓静:以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模式转变,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
《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创新》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刘晓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如何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与思考。
刘晓静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方面着重指出以下三点:
第一,要把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作为教育破局和开新局的切入点。人工智能被广泛认为是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性科技,它能为很多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当然也会对教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教育界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创造平等、开放、高效、灵活的教育环境。
第二,以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来促进教育的变革创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改造已经在进行之中,深度融合后的应用场景更是不胜枚举。比如,“虚拟数字人”美育老师不受时空限制为全国各地青少年提供同样高水准的教学;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使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知识学习的进不去、看不见、摸不着、难理解问题得以解决;实验实训过程中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及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三高三难”问题不再重现。
第三,我们正处于智能时代教育大变革的前夜,破与立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是现存教育体系遇到信息革命后人的认识滞后问题,特别是校园和家庭对人工智能的接受度问题,现实还停留在防止青少年沉溺网络和手机电脑终端阶段,如果没有体验度高、说服力强的案例,相关工作很难推进。二是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在广度上,是如何对智能教育应用场景进行多样化设计且如何落地问题;深层次问题则在于教育模式的改变,看能否产生新的教育要素,并对存量教育要素进行改变甚至替代。三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目前我国高层次数字科技人才数量还不足,且在场景想象、先发创新能力方面有欠缺,直接影响了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不是青少年的科学知识学少了,而是人文修养、美育浸润匮乏,眼界和想象力受局限,创新意识不够。
基于以上分析,刘晓静提出以下两条建议:
首先,在教育模式转换方面进行发力。教育模式转换是教育变革创新的重点,其关键在于教育要素的改变。在智能时代,教育者是“教师+虚拟教师”,受教育者会变成“学生+虚拟伙伴”,教与学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交叉融合。为此,要改变长期以来只把信息技术当作辅助工具的局面,要设计出可操作性强、接受度高的智能教育应用场景,使人工智能深深融入教育体系,与学科、专业、课程深度交融,在主体、目标、内容、手段、环境、途径等方面凝练出新的教育要素,实现对现行要素的替代改变,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新兴教育模式,构建出新的融合生态。
另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发力。要极端重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人才的想象空间。想象是创新的先导,而科学、艺术与古文化是想象力的三个源泉。艺术的灵感推动着科技进步,科技的理性平衡着艺术的超前意识,它们互相丰富着表现手段。因此,我们要强化青少年的人文和美育教育,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补齐他们的创新短板,为应对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国际竞争,积蓄绵绵不绝的创新能量。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梅兵:“人工智能+教育”时代,更要加强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提交了关于加强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的建议。
“‘人工智能+教育’时代,传统学科教育内容发生变化,要更加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字素养、学科交叉跨界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当前知识更迭速度很快,很难‘一招鲜,吃遍天’。”梅兵说。
当前,国内不少学校已经有了AI教师、AI助教。梅兵认为,以通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与人的发展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有待深入。
梅兵建议:一是加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作为国家级重大课题,同时纳入国家层面相关教育政策规划,融入相关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区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制定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二是发挥学校在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上的“主阵地”作用;三是赋能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提升教师情感素养。
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翟志海:明确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使用规范,确保其安全规范地应用于教育实践
“生成式AI正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到教学模式转变,并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部分。”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把关注点放在了如何加快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上。
翟志海在调研中发现,生成式AI作为新的应用模式,在应用于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进行指导和监管;未能形成推动其在教育应用中的合作机制;缺少便捷有效获取生成式AI教学资源途径等。
如何推动生成式AI在教育中的应用,赋能教育改革与创新?
“国家应为学校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开展生成式AI在教育中的实验性应用。” 在鼓励开展实验性应用研究方面,翟志海建议,设立实验区、实验校,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使用生成式AI,探索验证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积累教学经验、实验数据,促进生成式AI技术在教育领域创新性应用。
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方面,翟志海建议,由教育部协同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明确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使用规范等,确保生成式AI的使用符合法律标准和道德规范,为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安全保障。
在建设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平台方面,翟志海表示,应由政府牵头,学校和企业参与,共同打造集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多方评价和教师反馈于一体的生成式AI教育资源平台,实现相关资源集中优化配置,提供权威性、准确性教育资源服务。
在推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方面,翟志海认为,应从政策上推进政府、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方合作,组建综合性攻关团队,建立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机制;并鼓励相关部门、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此外,建议教育部牵头组织教育、AI和法律等专家编写相关教材、标准、应用手册,加强教育者培训;出台教改政策,鼓励教育者将生成式AI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 翟志海表示,应该尽可能帮助师生和民众了解应用生成式AI的潜力和风险控制,确保生成式AI安全、规范地应用于教育实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云泉:及时更新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将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纳入教师职称晋升和奖励体系中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提交了一份和生成式AI有关的提案,他建议普及生成式AI教育,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
张云泉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通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预示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特别是近期以Sora为代表的高质量短视频AI生成工具的出现,不仅推动着科技创新,还促进着“新质生产力”的茁壮成长,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开拓了广阔的产业应用空间。
他初步调研发现,我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资源,如高质量课程、资深教师和先进技术,主要集中在顶尖学府和城市地区,导致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无法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二是课程内容更新滞后。由于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及时跟上技术的最新发展,学生学到的可能是已经过时的知识和技能。
三是实践机会缺乏。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实验,但很多学校由于资源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设备和实践机会。
四是师资力量不足。人工智能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需要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目前,合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相对稀缺,影响了教学质量。
张云泉认为,为满足市场对“新质生产力”人才的需求,需积极解决课程、师资和资源配置等挑战,以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他为此提出四方面的建议:
一是优化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平等。为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建议通过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优化资源分配,特别关注偏远和农村地区,确保上述地区也能获得必要的资源。
“建议可以通过现有的教育部政策框架内进行探索和实施,如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鼓励学校间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共享教学内容资源和教学计算资源。”张云泉说。
二是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对课程内容更新滞后的问题,学校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同步。如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国际协同创新计划”,以鼓励国内外学校(或企业)合作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在学校示范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教学助手,以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
三是促进产教融合,增加实践机会。针对实践机会缺乏的问题,学校应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为了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学校和产业界应加强合作,通过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挑战,从项目式学习中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建议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基地’,以鼓励有智能化需求的各行业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增加学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实践能力。”张云泉说。
四是加快企业导师引进并设立专项奖励。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应加快推进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导师的引进速度,鼓励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充分合作,通过企业导师帮助校内教师提升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和教学能力。
张云泉同时提到,为鼓励和表彰在教学和科研中积极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师,建议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奖”,并将其纳入教师职称晋升和奖励体系中。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发评论,每天都得现金奖励!超多礼品等你来拿
登录 后,在评论区留言并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奖励规则可见: 查看奖励规则